猕猴桃,是中华猕猴桃栽培种水果的称谓。也称狐狸桃藤梨羊桃、木子、毛木果、奇异果、麻藤果等,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丘陵、山岭之间。

形状

猕猴桃一般是椭圆形的。 墨绿色并带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内则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种子。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人们喜食的水果,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延迟皮肤衰老的作用,深受各年龄人的喜爱。

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1] 中国猕猴桃之乡江西省奉新县、西安市周至县、宝鸡市眉县、四川省苍溪县、南阳市西峡县以及浙江省江山市、湘西凤凰县永顺县、广东省和平县、贵州省修文县。湖北省红安县、开阳县、桐梓有野生的猕猴桃。

历史记载

诗经
早在公元前的《诗经》中就有了猕猴桃的记载:
[苌楚] cháng chǔ猕猴桃古名苌楚。《诗经.桧风》中就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选自《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本草纲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描绘奇异果的形、色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证类本草
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这种酸中泛甜,芳香怡人,营养丰富的果实,竟沉睡了几千年,人类真正了解和利用它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猴子的“仙果”美食。

历史介绍

猕猴桃俗称杨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我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酒色而猕猴喜食,因此得名。
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我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浙江黄岩县(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的农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但从总体上讲,猕猴桃过去在我国基本上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

猕猴桃作为果树栽培并成为商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西兰。1940年,新西兰北岛的几个果园的猕猴桃已有可观的产量。就这样,这种新型的水果在新西兰北岛的几个果园的猕猴桃已有可观的产量。就这样,这种新型的水果在新西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选育,又育出大果品种,1952年,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由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品种还被逐渐引种到澳大利亚、美国丹麦德国、荷兰、南非、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但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其他国家似乎并未有产业形成。1980年,仅新西兰栽培猕猴桃12300公顷,年产量达2万吨,独占世界市场。
从19世纪后期起,西方国家纷纷派人到中国收集、引进植物资源,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从我国引入了猕猴桃。1903年,有个在新西兰北岛西海岸旺加努伊女子学校教书的女教师伊莎·福瑞莎(M.L.Fraser),利用假期到宜昌去看望她的姐妹凯蒂(C.G. Fraser),当时凯蒂在宜昌当福音传教士,同时也教书。1904年2月伊莎贝尔返回新西兰的时候,把猕猕桃的种子带回到自己的国家。然后给了该校一个学生的父亲,后者又把这些种子给了在当地养牛和种果树的农场主兄弟爱里生(A.Allison),爱里生将它栽培后于1910年结果,引起了园艺者、苗圃商们的极大兴趣,猕猴桃很快在当地传播开来。1929年前后新西兰旺加努伊地区建立了有14株嫁接苗的、世界上第一个面积较大的猕猴桃栽培园,1930年代前期这些园子大量结果,在当地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于售价高,栽培面积扩大很快,逐渐发展为新西兰的主要园艺产业之一。
形态特征

猕猴桃为雌雄异株的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雄株多毛叶少,雄株也较早出现于雌花;雌株少毛或无毛,花叶均大于雄株。花期为5—6月,果熟期为8—10月。

枝呈褐色,有柔毛,髓白色,层片状。幼一枝或厚或薄地被有灰白色星状茸毛或褐色长硬毛或铁锈色硬毛状刺毛,老时秃净或留有断损残毛;花枝短的4-5厘米,长的15-20厘米,直径4-6毫米;隔年枝完全秃净无毛,直径5-8毫米,皮孔长圆形,比较显著或不甚显著;髓白色至淡褐色,片层状。

       叶

叶为纸质,无托叶,倒阔卵形至倒卵形或阔卵形至近圆形,长6-17厘米,入或具突尖、急尖至短渐尖,基部钝圆形、截平形至浅心形,边缘具脉出的直伸的睫状小齿,腹面深绿色,无毛或中脉和侧脉上有少量软毛或散被短糙毛,背面苍绿色,密被灰白色或淡褐色星状绒毛,侧脉5-8对,常在中部以上分歧成叉状,横脉比较发达,易见,网状小脉不易见;叶柄长3-6(-10)厘米,被灰白色茸毛或黄褐色长硬毛或铁锈色硬毛状刺毛

根系生长在坚硬土层内的分布较浅;生长在疏松的土壤内的分布较深。一般地说,猕猴桃是浅根植物,不耐干旱,根据浅根的特点,在栽培管理上要注意深翻改土,引根深入,和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花为聚伞花序1-3花,花序柄长7-15毫米,花柄长9-15毫米;苞片小,卵形或钻形,长约1毫米,均被灰白色丝状绒毛或黄褐色茸毛;花开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有香气,直径1.8-3.5厘米,单生或数朵生于叶腋。 萼片3到7片,通常5片,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10毫米,两面密被压紧的黄褐色绒毛;花瓣5片,有时少至3-4片或多至6-7片,阔倒卵形,有短爪;雄蕊极多,花药黄色,长圆形,长1.5-2毫米,基部叉开或不叉开,丁字着生;子房上位,球形,径约5毫米,密被金黄色的压紧交织绒毛或不压紧不交织的刷毛状糙毛,花柱狭条形;花柱丝状,多数。 浆果 浆果卵形成长圆形,横截面半径约3厘米,密被黄棕色有分枝的长柔毛。其大小和一个鸭蛋差不多(约6厘米高、圆周约4.5至5.5厘米),一般是椭圆形的。深褐色并带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内则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多排黑色的种子。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另有讹称猕猴喜食此水果,但其实猕猴可能一辈子都无缘见到猕猴桃。果肉酸甜可口。 生长环境

猕猴桃喜阴凉湿润,怕旱、涝、风。耐寒,不耐早春晚霜。 光照 首先谈喜光怕晒。如果你是个细心人,而且离有野生猕猴桃的山区近,你就会发现,山里的猕猴桃基本都长在阴坡或半阴坡,要么就在河畔,为什么,因为怕晒,猕猴桃植物有极强的利用散光的能力,即便是在一棵大树上缠绕依附生长都没有任何问题,但不能过分隐蔽,如果严重缺光照,它就会发生枝条枯死,这就是生产上强调合理株行距的原因,新西兰为什么要把猕猴桃行株距定为5*5或5*6。就是充分利用了猕猴桃这一习性,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的猕猴桃成了世界第一。通俗讲就是喜阳光但怕高温。

       降水

夏季页面蒸腾作用用非常旺盛,需水量相对较大,因而6、7、8三个月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0%较理想,但同时猕猴桃的根系为肉质根,呼吸作用强烈,需要土壤的的氧含量较多,也就是要有必需的土壤透气性,因此根据土壤水、气的消长关系,不能过多浇水。这是一对很矛盾的统一体,怎么办呢?所以要地面生草,增施有机肥,强化土壤蓄水能力,强调苫墒保墒第一,浇水灌溉第二的科学用水原则。生产上许多果园大量不明原因的夏秋季死树,实际上就是把树浇死泡死淹死了,猕猴桃的大树永远不会旱死的,只有涝死。许多果农都有经验,在夏季如果连续降雨,或刚浇了地又遇降雨,一旦天气转晴,温度很快回升,有很多猕猴桃树立即出现萎焉(果农俗称下晌),如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死树,这就是典型的喜水怕涝。

施肥 最后说喜肥怕烧,猕猴桃的生长量和极强的生长势决定了它对肥分需求的迫切性,加上生产上掠夺式突出产量的作务心理,猕猴桃一旦缺少无机养分就表现出黄化、小叶、停长等现象,因而猕猴桃对肥分比较敏感,但肉质根系对土壤盐分浓度也很敏感(特别是持续高温干旱),从而形成新的矛盾对立体,鉴于此,生产上要求对猕猴桃的施肥务必要掌握好远散淡的原则,即少量多次施肥法,即能满足肥分需求又不致产生肥害,这就是猕猴桃的喜肥怕烧。

分布范围


中国七大产区:

陕西秦岭山区(主要是中国猕猴桃之乡西安市周至县及毗邻的户县、宝鸡眉县和咸阳市武功县)。 大别山区,河南省南阳市的伏牛山、桐柏山、及湖北省黄冈市天台山。 贵州高原及湖南省的西部。 广东河源和平县。 四川省的西北地区及湖北省的西南地区。 浙江省江山市。 江西省奉新县 陕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种植省份,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周至县、户县、宝鸡市眉县、咸阳市武功县